捐血
拿出塵封已久的捐血榮譽卡,翻開一看才發現,第一次捐血已經是民國83年的事了。 時間真是飛快,轉眼已30年了,雖然是斷斷續續的捐血,但是有一個對捐血狂熱魔征的先生,就是日常無法不去面對及關注的一件大事。
時間到了,不用你自己記起,總是有人會在耳旁提醒你 - 可以去捐血了。雖然他不會勉強你,但總會一再的不經意的說著,不想理會都不行。
對於女生而言,總是有較多的原因會影響捐血,生理期便是其中一項。除了身體不適之外,還容易造成血色素不足,除了這個是女生最大的捐血障礙之外,還有其他林林總總的因素,總之,並不是每次都能那麼順利完成捐血的任務。

(圖/作者第70次捐血)
由於我跟先生都是醫檢人員,也都經歷過病人有大量用血的情形,深深讓我們覺得捐血的重要性,真的是捐血一袋,就可以救人一命。
而熱衷捐血的先生,覺得自身捐血畢竟力量微小,應該可以做更多的號召,再加上也很認同捐血救人的意義,於是在民國102年便與普仁青年關懷基金會的梅老師商量,開始跟台北捐血中心合作舉辨捐血活動,除了能讓基金會的小朋友可以實際參與及了解捐血活動,同時也可以兼做公益,為社會盡點心力。
之後更在105年成立了社團「二八牧雲齋」,自己當起捐血活動主辦人。自己設計及製作禮物來當捐血紀念品,每次看到他為了辦捐血活動,都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總讓我覺得有必要如此嗎?
因為捐血,在生活中總是充滿各種限制。
有時想放開地大吃,不行,因為明天要捐血,怕太油無法捐,是會影響血液的品質。在規劃事情或度假,也會在不影響捐血的情況下做安排。反正,只有捐血才是最最重要的。現在又加上要辦捐血活動,我的天呀!怎麼感覺事情有越發不可收拾的地步,這不是魔征了,什麼才是魔征呀!問了先生為何要如此的堅持捐血這件事情,他只淡淡地說了幾句:這是我比較懂的領域,也是有能力去完成的事情,而且也能遵從父親的遺願做公益,更是能為社會盡份自己小小心力。
疫情期間,許多社團紛紛取消捐血活動,導致血液來源短缺,醫療用血頻頻告急。因此我們增加捐血活動場次,穿著隔離衣上場募血,只是想替醫療用血盡份心力。

(圖/三級疫情下辦捐血活動)
根據資料了解,台灣的醫療用血,在民國八○年代之前,大多依靠血牛(註1)賣血。民國63年中華捐血運動協會成立,雖然開啟了台灣地區無償捐血的新時代,但又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終於在民國84年開辦全民健保之後,才讓血牛逐漸從歷史的舞台消失,國人用血才走向無償、無憂的時代。
台灣地區捐血運動推展50年了,近年來的捐血率始終維持世界第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標準,國民捐血率在5%以上就算是非常高的了,算是可以完全自給自足。而台灣地區在2015年時,國民捐血率是7.54%,近年來更衝高至8%以上。這表示國民對捐血接受度是頗高的。
以捐血的人口(17歲~65歲)來看,台灣的捐血人口參與率是6%,5年的參與率近14%,終生捐血率近30%。這些數字都是全世界最高的,再再說明著我們國民是真的很熱血。
雖然有這麼高的捐血率,但是面臨多變化及充滿著許多不安的因素時代,如:少子化、捐血人年齡老年化、年輕人捐血率偏低、注重及選擇捐血的紀念品,生活習慣改變、天氣好壞……等等,都大大影響募血量的多寡。
故在此呼籲也希望符合捐血資格的人,勇敢地伸出你的手臂,「捐血一袋,救人一命」,讓我們的熱血「袋袋」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