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發射的戰爭火箭被烏克蘭作曲家改造成樂器 在音樂會上演奏出傳遞希望與抗爭的樂曲聲

一位烏克蘭作曲家將俄羅斯導彈改製成樂器,希冀透過這個樂器創作出傳遞希望與抗爭的樂曲聲。
羅曼 • 赫雷霍里夫(Roman Hryhoriv)是烏克蘭最著名的當代作曲家之一,他將一枚2022年落在他的家鄉但未爆的多管火箭炮炸彈進行改制,掏空炸彈內部的炸藥,將爆炸裝置換成大提琴的琴弓,目前這枚炸彈已變成希望與和平的象徵。
之後,他用這件樂器創作了兩首樂曲,分別是 《地獄之箭的聲音》 和 《未出生者之歌》,並正式對外演奏。這件樂器彈奏出來的聲音被外界形容是令人難忘、帶有金屬質感且有葬禮的悲壯感;而赫雷霍里夫則表示,演奏這個樂器是一種象徵「淨化」的儀式。
赫雷霍里夫說:「對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件樂器,它還超越了音樂與傳統音樂會的概念。」
「它象徵著烏克蘭人民所承受的恐怖經歷,沒有任何其他樂器能夠與它的力量和所承載的痛苦相提並論。這樂器誕生背後所交織的故事,以及我們共同對抗的奮鬥,使它與眾不同。」
去年 10 月在英國布萊尼姆宮(Blenheim Palace)舉辦的的璀璨音樂會,赫雷霍里夫首次公開演奏了這件樂器,他與世界知名的基輔卡美拉塔樂團(Kyiv Camerata)同台演出,這是一場由牛劍基金會(Oxbridge Foundation)(註1)為烏克蘭舉辦的晚宴。這場活動就是為了幫助前往英國和美國求學的烏克蘭年輕學生所舉辦的。他們用這個被改製的武器演奏「戰爭之音」,用音樂傳遞和平與希望的訊息。
「這不只是為了音樂藝術而演奏,」赫雷霍里夫表示。「這是利用戰爭的遺物為我的國家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幫助烏克蘭籌集資金,並為年輕的烏克蘭人創造更多教育機會。未來,我希望這件樂器能夠被展示在博物館裡。我希望世界看到,我們是一個堅強的民族,我們已經戰勝了這段殘酷的歷史。」
(圖 / 9M27K「颶風」導彈被改造成樂器)

牛劍基金會(Oxbridge Foundation)聯合創辦人海倫 • 克拉克(Helen Clarke)表示:「這場活動真正實現了我們的願景—提升外界的關注,並讓大家透過這場表演清楚看見烏克蘭人民至今仍在承受的殘暴與苦難。」
俄烏戰爭爆發之初,全球都聚焦在這場衝突上,國際社會紛紛聲援烏克蘭,媒體報導鋪天蓋地,援助如潮水般湧入。然而,截至今年 3 月,俄烏戰爭仍在持續,隨著戰爭拖延至今,世界的關注逐漸減弱,新聞熱度下降,國際社會的支援也趨於疲乏。但對烏克蘭當地人民而言,戰爭從未遠去——炮火仍在城市間回響,家園仍在廢墟中燃燒,生離死別依舊是日常。當世界開始習慣這場戰爭,他們卻依然活在戰火的陰影下,為生存、為未來奮力掙扎。
對於正在經歷戰火摧殘的人們,音樂不只是藝術,更是一種療癒——它承載著哀傷,也能傳遞勇氣,在戰爭折磨的陰影下,旋律成為溫暖的庇護,讓破碎的靈魂得以片刻安寧,提醒那些受難的人即使身處黑暗,依然能用音符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