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最靠近殘酷現實的溫柔職業——死亡清潔

善耕報導

最靠近殘酷現實的溫柔職業——死亡清潔

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
發布

(文 / 圖:善耕365)

 

「我們掃的不只是血跡,還有人們內心的恐懼與傷痛。」

你沒有想過的職業——死亡清潔


什麼是「死亡清潔」?「死亡清潔」也稱「命案現場清潔」、「凶宅清潔」,屬「特殊清潔」中的一種。

包含「自殺」、「他殺」、「事故或意外死亡」,以及長期未被發現的「孤獨死」,根據不同類型的死亡情況,現場的汙染程度、範圍也會有所不同,需要專業技術進行屍菌的真正清除、汙染物的處理等,費用也較一般清潔高上許多,需至現場場勘後得以提供估價。

在國外,這樣的行業其實已行之有年,然而,即便各影視劇集陸續出現這份職業的身影(例:台劇《人生清理員》、《誰是被害者2》、及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在台灣,大多數的人對「死亡」這個話題仍有所忌諱,對這份職業的想法不外乎都是「晦氣」、「功課不好長大就做這個」;但其實,死亡清潔員是一項需要一定心理素質及專業經驗、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職業。

他們所做的,是要能夠完好地將發生命案的現場清整、恢復原狀,好好地送走逝者,也安撫活下來的家屬,不讓他們受到第二次的衝擊與傷害。

現場這些遺體所產生的物質,經過一段時間後,除了產生惡臭外,血跡和體液這些潛在的感染源,可能存在大量的細菌和病毒,會滲透進地板、牆壁、家具等,危害到人體的健康,還有特殊材料家具沾上的血跡與汙漬,都須以專業知識,選擇合適的清潔方法和工具,有效清潔與避免二次損壞;除了表面清潔,可能也包含對受影響的建築結構進行必要修復,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的負面影響,幫助人們重拾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特殊清潔】命案現場清潔:專家教你如何處理4大現場 !

 
做這份職業最困難的——是複雜的人心


「處理看得見的髒汙與垃圾並非最困難,現場濃重腐臭味也能靠清潔藥劑去除,最棘手的清整,往往是看不見的人心……。」——台灣首位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

家屬的情緒、外行質疑、同行相欺,或是遇到不講理、討價還價的客戶,又或是遺產爭奪、家庭糾紛這類人情冷暖、狗血鄉土劇等;當然也會有遇到委託者由衷感激,或是令人感慨的故事,都是在這份工作上常見到的狀況。

委託人正想繼續罵,旁邊一位女生攔住了他,「哥,不要這樣大聲啦,鄰居會發現耶,到時候被人家知道了房子會不好賣啦。」

委託人怒目看著對方,接著甩了巴掌過去,「x林娘,爸死了,現在我最大!」他咆嘯著:「現在我做主,你在教我做事情啊!不要在那對我大小聲!」

那一巴掌打上臉頰的聲音,比她當初說話的聲音還大,看著這兄妹倆及帶來的其他家人,那一巴掌,這早已龜裂的家完全毀了,這一巴掌,從此不是家人。(節錄自盧拉拉特殊清潔記事簿臉書貼文內容

而在清掃、整理遺物的過程,看到一些對於家屬來說也許是重要回憶,不管是一本相簿、一張照片、一個舊娃娃…,任何能夠補足他們生命軌跡、修補一段關係的媒介,也許是一個能讓生者與逝者和解的答案。

委託人含著淚,一頁頁翻閱,一旁的盧拉拉也跟著沉浸於這些沾染哀傷的回憶中。「我也很難過。真的完全沒有其他書,一箱一箱都是相簿。一直到警方聯繫,一直到這件事情發生,她才想起,原來爸爸很愛她。」(節錄自《「死亡的過程是美好還是可怕,取決於還活著的人」──清理命案現場清潔師真心話》

如《人生清理員》劇中所說的:「重重的話要輕輕的說」,正因生死議題過於沉重,談論時更應該以平穩、輕鬆的語氣,不投入過多的情緒,才是對死者的尊重與對家屬的體諒。

 


(圖 /《人生清理員》劇照)

 

職業不分貴賤,沒有人重視不代表它不重要


假如聽到有人跟你說他的工作是在做「死亡清潔」,心中難免會有點介意,更甚者會下意識對其職業有所貶低:這是一個沒人做、沒人要、沒人喜歡的行業。

常常需要面對環境惡劣的現場、直面人性的敗壞,不管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受到不少職業傷害,也正因為這樣,極少人會願意從事這份行業;在沒人願意做這個工作時,只得委託社福團體,帶領特殊個案,如無家者、前科犯、智能或精神上有障礙的人士,出來學習服務,卻遭受社會無情的質疑。

「讓這些人有工作是一件好事,但是來我家工作時請不要帶這些人。」不只是委託者,也會有專家質疑這些人從事這份工作的專業程度,甚至被說是「浪費公共資源的『偽善』。」(詳閱:盧拉拉特殊清潔記事簿臉書貼文內容

其實就是因為這份工作很勞累、一般人又難以忍受與勝任,沒有人願意做,雖然也不乏有些高學歷人士從事此行,但大多時候都是需要委託社福團體或其他社會、經濟上弱勢的族群,他們的工作狀態也並非長久穩定,造成這行人手不足的同時,還得遭受他人冷眼與批評指教。

但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進行哪項職業,都會經過一定的職業培訓,並不會是令人擔心的烏合之眾。

 

就「死亡清潔」這份職業來說,有許多特定物質、處理方法、工具使用方式,以及環境潛在的危害,都是需要先行學習、了解的,畢竟在意外及事故現場,亦可能會有二次危險,如:觸電、溺水、墜樓等隱患。

進行清潔服務時,也需穿著防護服、配戴口罩及手套,並做好案家的隱私保護,必要時協助警方保存犯案現場證據;此外,為遵守環境保護法,也要熟知妥當處理汙染物的做法,不隨意傾倒。

從事這行的清潔人員,也很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如噩夢、失眠、情緒低落等,這類清潔公司對員工們的心理輔導也十分重要,延續這份工作的精神,同時給自己、逝者家屬與周圍居民上正確的心理支持。
 



(圖 /《人生清理員》劇照)
 

「真希望有一天,我們這個職業可以從這世界上消失。」——《人生清理員》


在現代這個繁忙的腳步,「孤獨死」是一件很常見的事。不分年紀,除了貧窮者或獨居老人,年輕人也會有習慣獨來獨往、生活不規律的日常,也因為都市化與科技,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有人默默地從人生登出,也沒有下線通知。

如果每個人對彼此的關心多一點,以社區互助網路定期關懷與訪視,也許能夠減少這樣的情況,及早發現死亡現場,讓清整工作更加簡單,讓逝者在最後也能感受到「有人是關心他的」。

但要真正讓這份職業完全消失只是理想,就現實層面來看,還要包含到意外與事故,這類服務的需求可能會愈來愈多,更重要的應該是人們對於死亡議題的正視,以及對此行業的尊重。

 

在從事這份工作時,看過無數次的生死及離別,更加意識到生死僅一線之隔;也因為一次又一次辛苦的清掃過程,盧拉拉認為:生活學著簡單,不給人家添麻煩,除了不再囤積雜物外,也避免把過激的情緒放到生活中,並適當規劃身後事、預立遺囑,不將困擾帶給留下來的人,在「可預期死亡」的觀念下,更加開闊、自在地談論死亡。

這份職業上也從原始的清掃,進步至專用的機具器械,現在世界各地亦依據當地風土條件,發展不同的處理工序,但共同目標都是將現場盡快恢復原狀。

日星月異、技術在進步,在這份職業中,不變的是對待他人的那顆善良、溫暖之心。因為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用心對待每份生命最後的痕跡,給予家屬適當的慰藉,在殘酷的現實中,帶來一絲溫暖。

我們也更該以平等的方式去看待每份職業、每個群體、每個人,對於死亡抱持正確的心態,把握活著的當下,珍惜相聚、不留遺憾。
 

➤更多特殊清潔故事:FB|盧拉拉特殊清潔記事簿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