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淺談偏鄉及音樂教育現況

音樂故事

淺談偏鄉及音樂教育現況

發布


(圖、文 / 善耕365)

你所認為的「偏鄉」是怎麼樣的呢?要如何定義「偏鄉學校」呢?
在偏鄉的孩子,能夠擁有學習音樂的夢想嗎?

偏遠學校其實不只是以「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進行定義,還要考量到其文化、生活機能、數位環境、社會經濟條件等其他因素;而大多偏鄉家庭結構不穩定,以致孩子的學習機會被剝奪,公共資源較為匱乏、教學人力也有所不足,讓教育難以落實。

➤了解更多偏鄉教育基本情況:〈關於偏鄉,你知多少?〉

 

然而,在近年來各界地方人士對「偏鄉教育」的關注與投入下,資源的匱乏依然是偏鄉教育需要面臨的最大問題嗎?進入偏鄉校園後所看見的真正需求又是什麼呢?偏鄉「音樂」教育又有什麼樣不同的困境呢?

 

2017「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為偏校帶來大筆經費、硬體設備升級
 


圖:善耕365來聽我唱隸屬偏遠學校的種子學校-永昌國小富山分校,課堂教室配有數位電子白板

 

近年來,教育部因應條例,提供偏鄉學校大量經費補助,項目含括學生通學交通費、學習空間設施、宿舍與廁所整修工程、學習扶助經費、編制外代理教師及行政人力的交通費及住宿費等,以提升偏遠地區學校教育品質,保障偏遠地區學生學習權益。(詳閱:教育部綜合規劃司-中華民國教育現況簡介

音樂教育這塊,教育部樂器銀行(委託實踐大學辦理)亦結合民眾、個人、企業團體各界資源,協助有需要的學校媒合其他閒置樂器的捐贈,更透過巡迴講座扶持偏鄉音樂教育,現在幾乎所有學校都是「樂器數>學生數」,申請大多也能獲得100%的補助。

可見偏鄉學校物資正逐漸完善,物資問題已不再是偏鄉教育最大的困境。

 

各界地方人士投入偏鄉教育及音樂資源

隨著全民對偏鄉教育的意識提升,除了物資方面的投入,也有各界人士開始踏進偏鄉校園,設辦豐富的教學活動及專案,讓偏鄉學童體驗多元及創新的學習、接觸不同的領域,發現自己不一樣的可能。

藝術教育也比以往更加受到重視。
藝術教育亦能帶來正能量、輔導情緒問題,有效活化學習、思考與創作能力,讓孩子擁有多元的發展選擇,提升生活及文化的素養,達到社會的真正文明;根據教授霍華德 • 加德納(Prof. Howard Gardner)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八大智能中除了傳統的數學邏輯、語言,也包含到音樂、身體動覺等,證實音樂教育亦是人類發展中重要的一環。

但以偏鄉的條件來說,學習藝術、音樂是一項很需要資源的事,如果家中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孩子們的選擇權可能會被剝奪;因此,現代有許多團體也號召行動,將音樂資源帶入偏鄉校園,或邀請偏鄉學童到國家級的音樂廳欣賞音樂,打開孩童們的眼界、激發不一樣的思維。

 


圖:2023來聽我唱!善耕365公益音樂節|校外教學-國家兩廳院導覽行程

 

TC偏鄉學童賞樂計畫每年邀請偏遠地區的學童,在TC音樂節時到正式的音樂廳欣賞演出;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的「愛.樂  無限」計畫,也邀請全台多所中小學音樂社團參與不同季節的音樂活動…這些計畫活動讓音樂在國家級殿堂與偏鄉小校之間搭起橋樑,讓偏鄉學童透過音樂看到世界。

偏鄉的孩子能這樣欣賞一場正式的音樂會、甚至是上台表演,可能是一輩子難得的經驗,更何況是一系列有規劃的音樂課程。

RITEK錸德文教基金會「原鄉音樂計畫」結合偏鄉原民社區,以音樂合唱教育的培養,輔助弱勢孩童在地音樂特色課程;親愛音樂文化基金會設立親愛教育學院,將所有入學的原住民及低收入弱勢孩子全數納入樂團培訓,並協助支付生活費與學費,也同步協助其他剛起步的藝文表演團體共同行銷,分享經驗以及表演機會與資源,共創台灣藝術文化活動的美好未來。

亦有其他單位設辦多天的音樂營隊,如「音樂園丁」音樂共學計畫台灣室內樂協會在今年於嘉義大埔舉辦的音樂營,以及每年7月善耕365基金會、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與純青基金會共同主辦的花東青少年合唱音樂營,都是以營隊活動,增加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與素養,提供孩子們用音樂交流的平台,實踐城鄉共學,彌補教育資源的落差。

 


圖:2024花東青少年合唱音樂營

 

許多偏鄉學校也妥善運用資源,自行發展校內合唱團、管弦樂團,並積極拓展學生舞台,如:台南將軍國小陶笛隊新北菁桐國小弦樂團南投信義鄉三校布農原鄉合唱團等。

「(小提琴)拉得好不好不是那麼重要,有沒有自信、上臺之後會不會怯場,我覺得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東西;偏鄉的孩子只是機會比別人少,能力不輸人。」(節自新北菁桐國小弦樂團的一位學生家長所言)

 
在這麼多資源介入後,在偏鄉的音樂教育現在真正的困境是什麼?
——是師資以及家長對音樂教育投資的正確觀念

 

「雖然現在偏鄉學校的硬體有改善了,但還是很缺師資,我有很多學生後來也教音樂,他們跟我說:『老師,那些學校有琴,可是沒人彈,都壞掉了。』」(節錄自〈獨立評論|退休20年,她送音樂進偏鄉、捐資跨界專輯,要讓人人都享受音樂之美!--張林秀琴〉

教育部委託學者所做的調查指出,國民小學音樂教師為音樂科班背景的,約有54%,而在部分非都會地區的國民小學,比例更低到30%左右;偏鄉的音樂老師大多由體育老師、自然老師或是班導師進行授課;偏鄉的音樂教室,不一定會充滿著朗朗歌聲與響亮的樂器聲,更多的可能是讓學生們欣賞影片、戶外運動或考試運用,侷限了孩子們在音樂課程上能學習到的內容。

有一間偏鄉學校的老師來信給我們,想成為善耕365音樂計畫的種子學校,原因是學校在一次全縣合唱比賽中得到了佳績,由此發現孩子們喜歡唱歌、也很會唱歌,但當時比賽是由班導師及英文老師依自身經驗帶領孩子,學校內並沒有專任的音樂教師,老師說:「希望可以給孩子們一個正式的音樂學習課程。」

 



圖:來聽我唱種子學校-新竹新豐鄉福興國小 上課畫面

 

缺少專業科目的背景,加上偏鄉教師多為合聘教師或巡迴教師,流動率高,也無法完全專注授課於同批孩子,如遇校外活動或比賽,難以同時指導,師資不足的現象層出不窮。

除了師資以外,大多偏鄉家庭的家長們會認為音樂等非主要學科會占用主科的學習時間,將來也不見得有所成就或足以賺錢養家糊口,認為學習音樂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與金錢,而不願意讓孩子嘗試。

在這樣的情況下,偏鄉孩子對於音樂課程深度與選擇都被限制和犧牲;況且,雖然學校物資漸趨富足,偏鄉家庭與社區卻不一定同樣豐饒,不論是日常生活物資,或是資訊的對等,都可能與學校提供、學童接收的有所落差。

偏鄉教育並不能只停留在專門專科的教學,還要回溯其家庭與社區,找出根源所在,了解背後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從家庭與社區進行改革,才能實施真正有效的教學方針,推動偏鄉教育。

 

二水國中的師鐸獎教師楊傳峰曾說:「偏鄉不存在差距,存在的是差異。」

偏鄉教育不應該只是把都市的教育型態複製到偏鄉,要翻轉教育形式,特為偏鄉的家庭與社區結構,規劃合適的課程內容。

許多偏鄉學童家庭為「隔代教養」,家裡只有年紀大的爺爺奶奶,祖孫師之間存在著溝通障礙,長輩識字率不高,不懂孫子學習的內容,也無意與學校老師溝通,讓孩子對於學習態度也不積極。一位TFT(為台灣而教)老師的作法,則是透過LINE錄音方式與家中長輩溝通,讓不識字的家長也能參與學生的學習;當孫子們看到阿公阿嬤認真學習的樣子,也被激起學習動機。(詳閱:【SDGs】投注了教育資金和人力,然後呢?三個案例看臺灣偏鄉教育的需求

教育部亦執行「偏鄉數位培力推動計畫」,提供偏鄉民眾電腦與網路的應用,希望透過提升民眾電腦使用與上網的頻率,除了讓偏鄉社區民眾了解數位行銷,促進當地文化、農林漁牧及觀光等特色產業發展,縮減數位落差外,進而也能讓偏鄉地區家中長輩參與且照顧到學童的數位應用學習。

由此可知,在偏鄉的教育是需要透過家庭與社區共同支援,才得以順利推進。

偏鄉學校學生人數較少,一個年級可能只有一班,全校可能才十幾位學生,老師教學上大多為混齡教學,因此也需要根據孩子們的能力去調整教學的內容,進行因材施教的「差異化教學」,才能更好地讓每個孩子都跟上學習進度。

 


圖:來聽我唱在全校僅20位學生的台南玉山國小,進行音樂合唱的混齡教學

 

在教學上將偏鄉的生活融入課題,也會更激起孩子的學習動機,比如:數學題目結合學童平常上下課會用到的吊橋路程與速率計算,音樂課程則是結合在地歌謠、鄉土的聲音,更加貼近他們的日常,讓他們能夠將所學運用在生活中,學習不再只是課本白紙黑字上的乏味,而為課堂添加許多趣味。

而因為偏鄉環境的影響,許多偏鄉家庭都是鼓勵孩子提早進入社會,非繼續就學,孩子對於學習的意願便跟著低落,也覺得這不是他們要走的路;但其實,透過多元化的教育,能夠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探索自己真正適合的路,譜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利用教育撕掉不管是外界還是偏鄉學童對自己的標籤,讓他們對自己更有自信、發展無限可能。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什麼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德國知名教育學家迪士多維格(Diesterweg)

教育部在「師資」方面上也進行了許多改革與規劃,如:規定各師資培育大學保留一定名額至偏遠地區學校、開設偏鄉教育相關學分課程、加強分發至偏校服務的時間規定,也明定相關待遇及福利,還有傷害保險補助、久任獎金等,同時也積極修繕、興建校內與宿舍環境,希望能夠吸引更多教師至偏鄉,並降低師資流動情形;也透過統一聘用專長師資,支援偏遠學校教學,引導地方政府跨校合聘教師及巡迴教師,縮短區域差距,均衡整體教學品質。(詳閱:教育部綜合規劃司-業務概況報告|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教育部業務概況報告

未來更將於偏鄉學校實施創新實驗教學,培養數位、城鄉及國際志工學伴,並致力於偏鄉教師的行政減量,規劃建立教師後備支持系統,穩定偏鄉師資人力;積極推導社區協作、青年返鄉,讓學校成為偏鄉文化中心與社區創新創業基地,活絡在地經濟,吸引青年回流返鄉。(詳閱:教育部-即時新聞|教育部宣示擴大推動偏鄉教育創新發展

 



圖:來聽我唱種子學校-三崙國小 校園風景

 

結語

這些年來偏鄉教育的改革與進步,大家有目共睹,但也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協助與改善;在實際踏進偏鄉校園後,看見他們在生活上的需求,將其融合於教學中,才能真正有效帶動偏鄉教育。

善耕365音樂計畫也透過合唱教學將音樂資源帶進偏鄉,希望給這些孩子不平凡的體驗,與所有孩子們同樣享有平等的學習權利與機會,讓他們能夠有自信、為偏鄉發聲、為自己而唱。

在這樣的教學計畫下,我們從固定每週一堂的音樂課開始,讓這群偏鄉孩子的生活有了不一樣的變化,最後穿上正式西裝與禮服,踏出自身所處的偏鄉環境,到城市的舞台,看見不一樣的風景,也為觀眾們帶來不一樣的聲音。

去年加入音樂計畫的雲林口湖國中,老師與我們分享同學們加入合唱團後的故事。一位極望被大家關注的孩子,從每次夜讀都會帶著廟會工具、以奇特的行為吸引大家注意、未來職涯也只想從事廟會工作,到加入合唱團後,發現原來他上台唱歌、表演,可以獲得大家掌聲與歡呼,看見了自己不一樣的可能;另一位男同學的妹妹則說:「哥哥加入合唱團話就變多了!」原本害羞、不擅言語表達的他,在開始合唱的這一年,變得開朗活潑了起來。



圖:來聽我唱種子學校-口湖國中上課畫面

 

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孩子們從一開始的不積極,到後來都是非常認真且享受歌唱,並將自己最好的樣子呈現在正式表演中,打開了思維與眼界,甚至也影響到他們的個性與日常行為,對自己有了更多的認識,把學習合唱的精神,帶進其他課業及生活上,並帶給家人和其他朋友溫暖與感動。

我們希望能夠持續透過這樣的精神,為偏鄉教育帶來一點力量。謝謝一直有關注、支持我們的朋友,您們的每一份心意,都是計畫行進的最大動力;也歡迎新朋友多多認識我們,一起攜手共創偏鄉及音樂教育的美好未來。

 


【善耕365來聽我唱 偏鄉音樂教育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