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框架,用音樂結合特殊教育、成就他人的快樂——林慧雯
慧雯從小就學鋼琴,大學畢業與朋友開設音樂班一段時間後,便至英國攻讀音樂教育碩士,數年後回台,在國小擔任代課音樂老師時,遇到一位自閉症孩童,慧雯透過鋼琴與他交流,讓這名星兒感受到:原來有人懂他。
因為這次的際遇,也讓慧雯發現:「學音樂對一般人來說是一種教育,對這些特殊兒童來說,則是一種療癒。」原來音樂老師能做的,比她想得還要更多,也因此開啟她想透過音樂,持續成為特殊兒支持力量的契機。
「讓無聲走進有聲世界,重新賦予音樂的意涵和生命的意義,是一種感動。」
因緣際會之下,得知聽語教師的培訓,便立刻報名加入。經過長達五年的培訓,慧雯從頭學習語言學、聽力學等各種知識,過程雖耗時艱難、且成果沒有立即顯著,慧雯卻覺得一切很值得。
「我用自身的專業背景,與聽損做結合教育,像是在拼拼圖,把自己這一塊能力跟他們需要的這塊地方拚在一起,也讓我覺得自己所學的東西更有意義。」
助人的滿足和快樂讓她持續投入,她希望能透過合唱團的方式增加更多聽障者的人際互動;在2023年與善耕365音樂計畫結合,於婦聯聽覺健康基金會成立「天聽合唱團」,並在4月-善耕365公益音樂節,正式登台演出。
不同於慧雯之前的聽損早療教學經驗,加入合唱團的團員,普遍年齡介於30-80歲,是當時早療觀念不盛行的年代,也無人工電子耳技術,每位團員的聽力狀況與聲音表現都是不一樣的情況,慧雯也坦言初次的嘗試讓她很緊張。
但對大半輩子活在無聲世界的長輩來說,唱歌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光是可以發音說話就不容易了,何況還要配合節奏唱出旋律;當他們都勇敢跨出第一步報名,每次上課都認真學習,慧雯決心要帶他們挑戰大家眼中的不可能。
後天聽損的人因為習慣讀唇語,唱歌時嘴形過大容易慢半拍,慧雯也不會刻意要求團員必須完全跟上節奏,而是想辦法利用團員們身體其他的感官優勢,比如感受慧雯老師肚子、臉頰肌肉的變化,讓他們更加了解正確的發聲方法;指揮時也透過誇張動作展現手勢高低,來引導音階,一步一步帶著他們突破。
「我們都會直覺認為『他應該做不到吧』並限制了他,但很多事情,沒有所謂的應該,你要去相信、打破這個框架,它就會實現。」
學音樂是為了開心,而不是為了比賽或名次
慧雯對於音樂教育的理念,與善耕365音樂計畫相同,她也把這樣的精神帶給天聽合唱團的團員們:「讓大家聽見你們的聲音!美麗沒有對錯,每個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價值!」她希望這些聽損朋友能夠為自己而唱且唱得開心。
有的團員原本已經放棄「聽」這件事,但在慧雯用音樂帶他們走出無聲世界後,這些團員們也開始嘗試戴助聽器、試著開口、勇敢去唱給其他人聽。
慧雯覺得團員們都好棒,也說自己沒有為這些聽損朋友做什麼,她只是帶領他們上台,讓他們感受上台的掌聲與歡呼,這一切的功勞跟努力,全部都是屬於團員們,她只是盡自己所能,用自己的力量成就別人的快樂與改變。對慧雯來說,這是她擔任音樂老師所感到最值得驕傲的事情。